一个原则:把问题变成陈述句!
任何问题,在一定程度上,都是对价值的需求!
对话中的常见问题:
1.“你是做什么的?”
2.“你是哪里人?”
3.“你住在哪里?”
4.“你经常来这里玩吗?”
“你在干什么?”
上面列出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谈话中很常见。仔细观察表明,这些句子有这样的特点:
1.用“你”开始一个句子
2.以询问声明或“问号”结束
好了,现在让我们看看如何用陈述句来表达这些句子:
1.“我觉得你看起来像个推销员。”
“我听到你的语气,应该是北方人。”
3.“我好像在xx区见过你。你在那里住了两年了吗?”
“前天你在xx桌时,我好像看见你在这里玩,对吗?”
5.”我猜你现在正在读书或带孩子.”
现在看看我的“陈述句”,你会发现这些句子的特点是:
1.用“我”开始一个句子
-给这个句子一个强有力的框架。只要对方回答了你的问题,对方就会进入你的对话框架。
2.先预审并承担相关问题
-使用猜测词,如“应该”、“似乎”、“看起来”和其他同义词,而不是“肯定”、“确定性”和“是”和其他同义词。
3.以表达意见结束
你想不想回答都没关系,我只是在解释这件事。
对方可能会给出答案:
根据响应效果好坏排序
“我觉得你看起来像个推销员。”以这个句子为例。
回应:
1.“你怎么知道我做销售?我长得像吗?”
-你的预测是正确的,对方对你感到惊讶和好奇。
2.“不,我做房地产!”
-预见错误,对方纠正你并给出正确答案。
3.“不”
——如果对方只给出这样一个答案,如果是女人,那么这表明她对你不感兴趣,或者没有窗户。
[微信公众号搜索:pua Way
说点什么